翻阅近期官媒对年轻干部“自我设计”的批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年轻干部“急功近利”的痛心疾首。
新华视频称有的年轻干部“整天盯着位子、心里盘算步子、四处钻营门子”。
也有文章直指少数年轻干部将组织平台异化为个人“跳板”。
还有的,将这种现象归因为“理想信念根基未能深扎”,是“个人发展的小算盘压倒了人民事业的大棋盘”。
此类批判看似义正词严,实则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何年轻干部会陷入“自我设计”的迷思?
01 机制缺位:组织培养的“失焦”与年轻干部的“迷途”
组织部门在年轻干部培养机制上存在明显不足。现实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年轻干部的成长缺乏公平公正地系统规划与清晰路径。
当年轻干部看不到组织提供的公正而又明确的成长通道时,便只能依靠个人“设计”来填补这一真空。
福建泉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曾坦言:“唯资历、唯学历、唯履历等‘一刀切’的做法,易使干部选拔使用路径机制不顺畅。”这种机制性梗阻,直接导致了年轻干部对前途的焦虑与迷茫。
02 现实困境:“鞭打快牛”下的工具化生存
在批判“自我设计”的声浪中,基层年轻干部正面临着一个残酷悖论:既要拒绝“自我设计”,又被迫成为“啥都会”的工具人。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什么事都丢给年轻人”,导致部分年轻干部被迫成为“超人”。这种现象在基层普遍存在:年轻人被随意调配、任意使唤,承担着与岗位职责不相称的超负荷工作。
这种“鞭打快牛”现象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深层病灶:
一方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捆绑了年轻干部的手脚。从各类文稿资料到各种会议活动,年轻人往往被事务性工作“捆绑”,难以专注主业。
另一方面,基层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的痼疾,使得“老油条”们可以轻松甩锅,而年轻人则被迫顶上。
更令人忧心的是,“能者多劳”却未形成“能者多得”的良性循环。
待遇荣誉倒挂、成长机会倒挂、责任担当倒挂的现象在基层比比皆是。
当年轻干部发现工作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正比时,职业尊严感与工作热情必然被消磨殆尽。
在缺乏科学考核机制的情况下,要求年轻干部“摒弃私心杂念”无异于道德绑架。
当年轻干部在超负荷工作中疲于奔命,却看不到应有的认可与发展空间时,又怎能苛责他们不对前途有所“设计”?
03 制度病灶:“唯上”评价体系催生投机心态
对年轻干部“自我设计”的批判,往往忽略了官僚体制内部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疾:“唯领导评价”而非“唯群众满意”的考核导向。
现实中,一些年轻干部之所以热衷于打造“盆景式”政绩,正是因为当前的评价机制过度看重领导印象而非群众口碑。
一位基层干部坦言:“群众的诉求从来不是‘小事’,一句暖心的回应、一次及时的解决,胜过十次华丽的汇报。”
可当“领导评价”成为唯一的晋升标尺时,年轻干部的行为选择自然会偏离群众需求。
更值得警惕的是,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正合谋侵蚀着年轻干部的实干精神。
有观察发现,少数年轻干部把“表态”当“落实”,口号喊得响亮,行动却迟迟跟不上。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在某些地方,会说比会干更重要,材料包装比实际成效更受青睐。
在缺乏科学评价机制的情况下,简单地给年轻干部贴上“自我设计”的道德标签,既不公平也不客观。
当实干者得不到认可,投机者反受重用,谁还能苛责年轻干部不为自己谋划?
04 破局之道:重塑科学评价体系与容错机制
面对年轻干部“自我设计”现象,与其挥舞道德大棒,不如从根本上重构干部培养与评价机制。
组织部门应当承担起主体责任,为年轻干部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亟需打破“唯资历、唯学历、唯履历”的僵化用人模式。如云南、江苏靖江等地探索的实践所示,建立优秀青年干部库,实行优胜劣汰;通过上挂下派、轮岗交流等方式多岗位锻炼年轻干部2,这些创新做法值得推广。关键在于建立“能者多劳、能者多得”的良性机制5,让年轻干部的付出与回报相匹配。
必须重塑考核“指挥棒”,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让工作投入与回报成正比,才是对年轻人最好的爱护和激励。” 组织部门应当穿透“自我设计”的表象,以更科学、全面的眼光审视干部实绩,特别关注其在平凡岗位、艰苦一线中的默默坚守1。
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同样刻不容缓。年轻干部需要“敢于接‘烫手山芋’、啃‘硬骨头’”,但创新探索难免会有失误。国务院督查组针对庸政懒政怠政问题开展的督查问责行动,应当与保护改革者、宽容失误的机制相结合,避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消极心态蔓延。
对年轻干部的心理关怀与价值引导不可或缺。当组织部门能够为年轻干部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公正的评价体系、宽松的成长环境,所谓的“自我设计”自然失去土壤。
组织培养的沃土若贫瘠,年轻干部的根系便只能寻找夹缝中的养分。
江苏徐州一位组工干部在反思中写道:“比官职更重要的,是事业;比名利更关键的,是实绩。”
当考核机制真正实现“能者多劳、能者多得”,当“群众满意度”取代“领导印象分”成为晋升标尺,年轻干部自会心无旁骛。
制度的理性设计,永远比道德的崇高呼唤更有力量。 工人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他们不会苛责年轻干部对前途的合理期待,只会在乎谁真正为车间、为社区、为生产线解决了实际问题。
您觉得呢?
和兴网-和兴网官网-配资知名配资门户-114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